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彭东
蒲江县作为全国首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单位,立足特色农业资源优势,以“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为核心路径,积极探索符合县域实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实践样本。
设施化筑基 完善现代农业硬件支撑
蒲江县着力补齐生产和物流设施短板,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在生产环节,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田宜机化水平。针对丘陵山区地形特点,成立农业机器人研究院,建设智慧化无人果园和智能化示范基地,引进农业机器人、智能灌溉等先进装备。在加工流通环节,依托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区,积极培育精深加工企业,建设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预计2025年加工转化率达到76.3%。同时,打造西部特色水果冷链物流贸易港,配套建设冷藏库、商品化服务中心和数字交易平台,创新“运营公司+联盟+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通过举办“万果博览会”等举措,助力“蒲江产”农产品畅销全国。
园区化聚能 构建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蒲江县创新推行“一核两带多点支撑”发展模式,推动农业从分散经营向集群发展转型。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重点建设天府果荟产业园、晚熟柑橘种苗基地,改造提升猕猴桃标准化基地,园区产值占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比重超过60%。围绕特色产业布局专业园区:甘溪镇建设明月雷笋特种蔬菜产业园,完善设施配套,延伸加工链条;成佳镇升级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茶旅融合与民宿经济,拓展茶叶保健、茶文化等新兴领域,形成“一园一特色、多园共发展”的良好生态。
融合化增值 拓展农业多元价值功能
蒲江县积极打破产业边界,推进农商文体旅深度融合,推动农业从单一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示范、教育”等多元功能转型。创新“林盘+总部经济”模式,改造传统林盘,打造麟凤村、赵坝林盘等特色聚落,建设“国际田园生态商务区”。在业态创新方面,建设明月村田园综合体、余家碥传统村落、大塘镇酒旅融合产业园,培育6家农业龙头企业、24家专业合作社,有效带动农民融入产业链。2024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占农林牧渔总产值超过15%,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率达到58%。
绿色化赋能 坚守农业可持续发展底线
蒲江县以“两个替代”(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为核心抓手,建设国家农药创新工程中心与生物防治天敌繁育基地,构建绿色低碳农业体系。大力推广“果-猪-沼”循环模式,集成应用节肥、节药、节水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超过92%,高效节水灌溉占比达80%;建成48个绿色、有机认证及出口备案基地,总面积7.5万亩,蒲江爱媛橙、猕猴桃获得全国同类产品首个“碳标签”。2025年,“蒲江雀舌”“蒲江猕猴桃”“蒲江丑柑”三大地理标志产品稳居全国区域品牌价值前40强,品牌价值达429.95亿元。
数字化提效 激活乡村智慧动能
蒲江县以数字乡村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农业全链条数字化改造。升级农村宽带与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搭建县域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在生产端,建设5G智慧园区,开发四川共享飞防模式,建立统防统治信息化平台;在流通端,升级电商产业园,增设农村电商站点,完善质量追溯体系。通过千亩现代数字农业产业园、未来的果园成果交易中心等重点项目探索数字化创新应用,2024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39.7亿元,同比增长13.09%。
经验启示与未来路径
蒲江实践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四定”责任制与督查机制;二是坚持科技赋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1%;三是坚持绿色导向,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四是坚持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五是坚持农民主体,培育逾万名农业职业经理人与高素质农民,所有涉农村(社区)集体经济收益超20万元,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通过立足资源禀赋、找准特色定位,蒲江县实现了农业从“大”到“强”的跨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1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稳定在1.47:1,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未来,蒲江将持续聚焦“四个现代农业新赛道”,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果加工转化提升、西部冷链基地建设、数字交易平台完善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助力四川打造千亿级川果、川茶产业集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