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普格县荞窝镇云盘山村,年出栏约21万头生猪的养殖基地正进行升级改造。

陈代文教授(右)与黄定平交流,了解养殖需求。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 文/图
专家点金术
● 地源性饲料开发 针对当地种桑传统和农副产物利用率不高问题,专家研发桑叶生猪饲喂技术,开发农副产物高效发酵技术。
● 养殖技术推广 针对弱仔多、仔猪存活率低、早期生长迟滞等现象,建立“放牧+补饲”健康养殖模式。
3年时间能给产业带来哪些改变?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普格县)科技特派团(以下简称“科技特派团”)生猪产业组交出的答卷是:仔猪腹泻率降低10%以上,养殖效益提升20%以上,日增重提高10%以上……近日,记者跟随科技特派团生猪产业组组长陈代文教授等专家,走进普格县部分生猪养殖基地,看专家如何赋能乡村产业发展。
普格县是四川省2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生猪产业是全县的富民产业之一。当地的螺髻山黑猪品种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在全县生猪产业中约占40%。“我想养好猪多赚钱,但成本一直降不下来,饲料搭配也靠经验。”普格县螺髻山黑猪养殖大户黄定平遇到的困难颇具代表性。自2022年以来,陈代文与阎辉、胡延春、罗钧秋、伍爱民、王曲圆等科技特派团专家组成生猪产业“最强大脑”走进普格县,希望从技术培训、地源性饲料开发、特色养殖技术推广等方面开展帮扶,帮助广大养殖户降本、增效、提质。
进入普格县后,科技特派团专家花了3个月走村入户,基本摸清了普格县生猪产业现实短板:养殖模式落后、技术水平低下、特色产业薄弱、资源利用不足。为此,科技特派团专家提出了充分挖掘当地农副产物潜力的解决方案,受到当地群众欢迎。
陈代文长期从事猪抗病营养、营养与猪肉品质等方面研究。他注意到当地群众有栽种桑叶的传统,一些农副产物也利用率不高。陈代文带领阎辉等专家开展桑叶、豆渣、菜籽粕等农副产物营养价值评定,研发了桑叶生猪饲喂技术,开发了农副产物高效发酵技术。“猪长得好不好,营养搭配很重要,也就是说吃的东西很关键。”陈代文告诉记者,充分利用当地农副产物,可以有效改善生猪营养搭配,还可以节粮降本、提质增效。
这些年来,黄定平便是诸多受益群众代表之一。科技特派团专家针对弱仔多、仔猪存活率低、早期生长迟滞等现象,结合当地养殖习惯,建立了“放牧+补饲”健康养殖模式,为黄定平等养殖户提供了特配仔猪人工乳等指导,提升了黑猪养殖效益。
“在专家们的技术帮扶下,现在每头猪能赚200块钱以上。”如今,黄定平养殖场常年存栏100余头螺髻山黑猪,他很感谢专家们来现场指导生产。该县农业农村局畜牧股股长吉木日布表示,科学的饲料配方、养殖模式、发展理念等正逐步被养殖户接受,产业发展基础也愈发坚实了。
产业发展是一项持续性、系统性工程。目前,科技特派团专家正邀请四川农业大学遗传育种专家,开展螺髻山黑猪良种选育,扩大种群规模、完善繁育体系,协助地方政府招引龙头企业。政府、科研院校、企业正积极携手,加快形成“种源保护-规模养殖-品牌营销”全产业链条,充分释放产业附加值。
助推螺髻山黑猪产业发展的同时,科技特派团专家还不定时走进普格县外种猪集约化养殖基地,推广现代养猪技术、培养核心骨干。在普格县荞窝镇云盘山村,年出栏约21万头生猪的养殖基地正进行升级改造。近日,科技特派团专家来到项目建设现场,指导企业开展生物防控、饲料配比等工作,最大程度降低发展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