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再生稻喜获丰收。

□兰自涛 李建明 田园 文/图
9月,夏日的热烈逐渐沉淀为秋日的丰盈。内江市东兴区的广袤田间,稻浪起伏,人机繁忙,饱满谷粒倾泻入仓,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今年,东兴区加快建设“天府粮仓”东兴发展区,持续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狠抓粮食稳面增产,千方百计保障粮食安全,全年计划完成粮食播种102.5万亩,预计总产量38.2万吨。
处处“丰”景 开镰收割颗粒归仓
9月2日,位于东兴区田家镇的内江长江现代农业园区,近1000亩水稻正式开镰收割。走进园区,金黄的稻浪在微风中翻滚,农机手正驾驶着收割机来回穿梭。收割、脱粒、清选,一气呵成。
东兴区宏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刘盈秀告诉笔者:“根据前期测算,这批水稻总产量预计可达60万公斤,总产值将超过160万元。”据了解,今年东兴区水稻种植面积28万余亩,总产量预计15万余吨,预计9月全面收割完成。
日前,东兴区6万余亩再生稻头季也迎来收割。在永兴镇水口寺村,看着金黄的稻穗在收割机的轰鸣声中变成粒粒稻谷,村民王荣华脸上笑开了花。王荣华告诉笔者,今年他们家种了5亩再生稻,第一茬收割,预计每亩产量在1000斤到1200斤左右。蓄留的再生稻,每亩产量预计在500斤到600斤左右。
近年来,东兴区因地制宜积极推广再生稻,实现一种两收,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稳产增产、农民稳定增收。今年,该区有6万余亩再生稻。得益于前期的精细管理,全区再生稻头季已陆续成熟。“我们及时组织机械进行收割,确保颗粒归仓,后续将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指导农户抓好收割后田间管理,为再生季丰产丰收奠定坚实基础。”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深耕良田 科技助农降本增效
丰收的喜悦,离不开高效的保障。从春耕到秋收,东兴区上演着一幕幕“科技农耕”大片。眼下,东兴各地正以机收改良、单产提升、减损降本的成效,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具象化。
8月下旬以来,东兴区石子镇、平坦镇等高产片区,机械化收割正如火如荼。小型收割机来回穿梭,收割、脱粒、秸秆粉碎一气呵成,一会儿功夫,一块稻田就已收割完毕。“以前栽秧打谷全靠人力,现在有了农机帮忙,效率高出了好几倍,很快就收完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让石子镇太和村三组村民陈良全感慨不已。据统计,东兴区超八成稻田采用机械收割,收割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数十倍。
近年来,东兴区先后对油菜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玉米播种机等新机具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实现了多品种农作物机械化生产。与此同时,联合收割机、植保无人机、节水灌溉设施等“高科技”越来越多地出现;农技服务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户选种、育苗、栽培、施肥、管理、收割全过程开展技术指导,积极推广集中育秧、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助力粮食稳产高产、丰收增收。
现代农业科技的运用,更为粮食丰收增加了保障,东兴区农业农村局联合内江市农科院水稻所,在田家镇都堂村百亩示范田推广新型优质香稻品种,在机械化耕种收全程示范中表现突出。“新品种搭配无人机直播、机械化作业等技术,大幅降低了劳动力投入,为粮食稳产高产提供了有力支撑。”农技专家表示。
提质增产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8月底,四川农业大学、省种子站、市农科院及区农业农村局的资深水稻专家组成联合专家组,前往田家镇长江现代农业园区,对园区种植的百亩超高产攻关片优质水稻进行现场实地测产验收与技术指导。
专家组深入田间地头,严格按照水稻测产的技术规范和程序,随机选取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田块进行实地采样。测量株行距、核算有效穗数、随机抽取稻株测定穗粒数和结实率……专家现场进行实打实收,测量收割面积、查验杂质、测定水分、称重计算。经现场测产确认,实收面积5.6亩,平均亩产750.8公斤。
东兴区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通过良种推广、技术下乡、机械普及,全区水稻种植逐步迈向规模化、标准化。“邀请专家测产和指导,不仅能准确掌握当前水稻生产水平,还能获取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后续农业生产决策提供科学参考。接下来,我们也将根据测产结果和专家建议,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守牢粮食安全底线。”东兴区农业农村局种植业股负责人邱伟表示。
金色沃野,“丰”景如画。走在东兴大地,连畴接陇皆是醉人稻香,稻浪间浮动着农人的笑靥,沉甸甸的谷粒碰撞出乡村振兴的铿锵节拍。丰收的喜悦不仅写在农民的笑脸上,更刻在科技赋农的实践中。这片希望的田野,正以丰收作答,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书写着区域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