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叶启云
9月14日清晨,乐山市沙湾区牛石镇九龙口村的一块稻田边,满载秸秆的清运车缓缓驶过乡村道路。农户李春英高兴地说:“以前稻草烧了呛人,堆着占地方。现在每吨能卖300元!”
而这样的场景在牛石镇已成常态,一场围绕秸秆的“绿色革命”,正让这个乡村焕发新活力。
曾经,秸秆处理是牛石镇环境治理的“老大难”问题。每年秋收过后,田间地头随意堆放的秸秆不仅影响村容,焚烧时冒出的浓烟更是影响了空气质量。
为破解这一难题,牛石镇率先在九龙口村试点,搭建起“户集、村收、镇运”三级回收网络——农户负责将秸秆规整堆放,村里安排专人上门清点,镇里调配清运车定时转运,从源头实现秸秆“应收尽收、即时清运”。如今,该回收体系已覆盖全镇80%以上的农田,月均处理秸秆超300吨。
曾经的田间废弃物,踏上了变废为宝的转型路。
在秸秆的“二次生命”里,“多元变现”是关键一步。走进牛石镇秸秆加工点,机器欢鸣中,成捆的秸秆经粉碎、青贮等工序,摇身变成周边养殖场争抢的高品质饲料,年供应能力达2000吨,为养殖业降本增效注入“绿色动力”;另一边,经过腐熟技术处理的秸秆,转化为乌黑肥沃的有机肥,免费发放给全镇柑橘、茶叶种植户。
“用秸秆有机肥种出来的橘子,甜度比传统种植的要高出两个度,客商来收都愿意多给几毛钱!”种植户张正强捧着刚摘下的柑橘,算起了“生态账”:不仅省了化肥钱,果子品质也有了提升,一年下来能多赚上万元。
如今走在牛石镇,田间不见焚烧秸秆的浓烟,地头没有堆积的“废料”,取而代之的是清运车穿梭的忙碌、加工点运转的火热,以及农户们谈起“秸秆收益”时的满脸欢喜。
“科技赋能增效益,秸秆释放大价值。”牛石镇党委书记聂鹰表示,镇上已规划投资建设秸秆深加工车间,正积极探索秸秆制沼气、生产食用菌培养基等新路径,推动秸秆从“饲料”“肥料”进一步升级为“能源”“基料”。从“被动处理废弃物”到“主动发展新产业”,牛石镇正用一套实打实的秸秆全链条利用“组合拳”,让“小秸秆”的价值充分彰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