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王清苇(右)与姐夫黄林正在操控无人机吊运竹子。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文/图
今年以来,在四川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县——沐川县,无人机吊运竹子的应用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小小的无人机,不仅将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地区的竹子轻松地转运出山,还让曾经望“竹”兴叹的竹农实现了增收。不仅如此,它还带动更多人就业,有力激活了竹产业链的发展。
科技助力
竹子轻松“飞”出深山
6月25日,记者走进沐川县利店镇大桥村,青翠竹林一望无际。无人机飞手王清苇和姐夫黄林坐在山坡的休闲椅上,操控着无人机从竹林中吊运捆扎好的竹子,将其精准投放至公路边。
“我们包下了几十吨竹材吊运的业务,这几天都在忙。”王清苇介绍,从去年3月起,他与姐夫成为沐川最早一批从事竹子吊运的飞手,“我们吊运竹子的地方多是人工难以抵达的区域,直线运距一般不超过500米,每吊运1吨竹子收费200元。”
起初,王清苇与姐夫购入了两台载重75公斤的小型无人机进行试水,后为提高效率,换购了3台载重85公斤的无人机。据介绍,王清苇与姐姐、姐夫都从事吊运业务。他们还添置了3台小货车用于无人机及配套设备转运,并通过拍摄短视频在网络上推广业务。
“一年四季都可以吊运竹子,不光在沐川,我们还到浙江、贵州等地吊运过竹子。”王清苇说,“一般来说,一天可以吊运 30 吨竹子,除去 1000 元左右的成本,净利润大 概 在 5000 元 左 右 。 从 今 年 开始,沐川做竹子吊运的飞手一下子多了起来,竹农有钱挣,砍工也有活儿干。”
大桥村竹农胡志友深有感触:“我种了十几年的竹子,年产竹子七八十吨,其中不少长在山高坡陡的地方。以前全靠自己把竹子一捆捆背到路边,现在用无人机吊运竹子,省力又省心。”
带动就业
激活产业链条发展
沐川县竹产业服务中心负责人陈其勇告诉记者:“据初步统计,去年全县仅有10余台吊运竹子的无人机,而今年,仅本地人购买的从事竹子吊运业务的无人机就超过80台,还有不少外地飞手来到沐川。”
陈其勇介绍,沐川县现有竹林面积82万亩,其中约有20万亩因交通不便、采运成本高等未能得到有效利用——人工砍伐转运后,竹农甚至会亏本,只能任竹子自生自灭。随着无人机吊运的普及,今年县内企业收购的竹材已达32.3万吨,较去年同期的 22.8 万吨增长41.6%。
“目前,扣除砍伐、无人机吊运等成本,竹农每卖1吨竹子的利润在100~150元,收益确实不高。但它成功将偏远陡峭地区的竹子资源变成了真金白银。”陈其勇说,“更重要的是,1台从事竹子吊运的无人机至少能带动四五人就业,包括砍工、装卸工、转运工和飞手。这不仅盘活了资源,还激活了产业链条发展,保障了本地造纸企业的原料供应。”
陈其勇表示,下一步,沐川县将扩大无人机在竹区的应用范围。同时,借助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支持全县10余个村集体采购无人机开展竹子吊运业务,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