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
存续40年、退出市场流通30年 还记得当年的四川粮票吗
丰收时节,资阳市乐至县通旅镇,几位村民正在晒粮。 蒋本兵 摄(C视觉)
10月16日,在眉山市东坡区激情广场,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四川主场活动拉开大幕。
活动现场,粮票成了“主角”之一。头发花白的老人拉着儿孙,在活动展馆前驻足,指着不同年代的粮票抚今追昔。
退出市场流通30年后,粮票正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重新回到大众视野。粮票的进退,见证了农业大省四川在粮食流通领域的改革进程,也折射出四川助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更多愿景。
A
破壁的前提
1993年,全省粮食仓储处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位,存续40年的四川粮票退出流通
激情广场围观的老人们提到一句话:1953年,(粮票)故事开始了。
1953年10月16日,为保障国家粮食供给和粮价平稳,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这项政策的核心是政府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即“统购统销”。随后,“统购统销”被推行到棉布、食用油等诸多领域。1955年,国家层面发行全国通用粮票,中国社会进入“票证时代”。
民以食为天,粮票很快在诸多票证中处于流通性的顶端,有的机关企业用它发工资,有的人拿它兑换其他票证……到1993年,粮票已经存在了40年。
粮票在四川流通了40年,也发生了不少故事。
1982年,刘永好等刘家四兄弟在成都新津创业养殖鹌鹑。让他们最头疼的不是没有技术,而是“粮票从哪来”?
因为,养鹌鹑需要粮食。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四川,农民的粮食已开始有富余,不少农户会在市场上把自家的余粮拿出来交易,被称为“议价粮”。但“凭票供粮”的年代,“议价粮”并不多,能不能买到,全凭运气。于是,刘家兄弟想出了一个办法:用鹌鹑蛋去换鸡蛋,之后卖掉鸡蛋换取鸡蛋票,再用鸡蛋票买饲料粮。
川人的敢为天下先,成就了这般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而存续40年的粮票,又经历了怎样的退出过程?
大约5年前,记者曾与四川农业农村改革的推动者、著名“三农”问题专家赵文欣(已逝)有过一次交流。他说,四川为了粮票退出流通,准备了十多年的时间:从广汉金鱼公社探索“包产到组”,到率先完成“包产到户”,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让四川粮食生产潜力充分释放。1992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857.8亿斤(含重庆),人均占有粮食800多斤,超过当时全国和全球平均值。
“那时候的粮票基本只剩下象征意义。”赵老说,让粮票退出流通的另一个理由是,政府对粮价的调控能力仍在。1993年5月4日,经省政府批准,四川省粮油批发市场正式设立,主要负责全省大宗粮食交易。同时,中央和地方储备体系加速构建,全省粮食仓储处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位,“仓中有粮”让人“心中不慌”。
1993年,四川粮票退出流通的第一年。原四川省粮食系统在全省布设了上千个监测点,干部们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催着地方电话汇报最新粮价。
不过,这样的电话办公只持续了4个月。那一年,全省粮价十分平稳。
B
解除的封印
1993年,四川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崛起,成为个人命运和行业的转折点
1993年,是值得记录的年份。那年2月,成都邛崃市一家粮油厂的业务员在《四川日报》上看到,粮票退出流通的标志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正式发布。这让业务员下定了创业的决心。随后,这个业务员接手盘活了一家小型粮油厂。这家粮油厂就是日后全省菜油加工龙头企业——成都市新兴粮油有限公司,业务员就是这家企业和“董小榨”的创始人——董国伟。
同样是1993年,快要小学毕业的罗麟的愿望就是一家人一起吃上一顿饭。那一年,在粮油票退出流通后,有着榨油、舂米手艺的罗麟父母接手了一家小作坊,开始了走街串巷销售粮油的创业之路。每天盼望着父母回家吃饭的罗麟没有想到,改革释放的红利,孕育出了难以想象的成效:如今,小作坊已经变身年销售额逼近10亿元的行业龙头企业——绵阳辉达粮油有限公司。
个体命运的变迁折射在行业上,就是一个领域的沧海桑田。过去30年,全省粮油加工业入统企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约10%左右。去年,全省粮油产业总产值达2535亿元,位居全国第六、西部首位。
粮票的退出流通,在四川农业特色产业领域,解除了发展的“封印”。
记者曾与全省多位致富能手座谈,他们提到,粮票就像一种暗示,提示所有人粮食供需极有可能不平衡。但国家层面迈出的一步,给所有人吃下了“定心丸”。
四川的水果、茶叶、畜禽和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崛起。如今,四川有油菜、生猪、花椒、牛、兔、蜂、晚熟柑橘、芒果、柠檬、红心猕猴桃、川芎、麦冬、贝母、白芷、黄连共计15项特色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首位。
如今,全国每10头猪,就有1头来自四川;每10杯茶,就有1杯来自四川的茶山;每10斤菜籽油,就有2斤榨取自四川的油菜籽;每10只兔子,就有4只来自四川;每10个柠檬、血橙,就有8个摘自四川……
今年,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的主题是“践行大食物观 保障粮食安全”,面对这个主题,四川确实有底气。
C
全新的征程
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到2030年,全川粮食年产量将达到750亿斤
有人在互联网上晒出了学生时代的粮票,配发上感怀文字:2023年粮食又收获了。
的确,四川人早已不再为粮发愁。但这并不意味着,四川可以放松粮食生产。
放眼世界,过去几年,受疫情和国际环境影响,国际粮食价格在过去3年始终处于高位。因此,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着眼全国,四川是国家的战略腹地,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格局中居于重要地位。由此,四川必须更好扛起粮食、生猪、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责任,必须强化粮食等生产供应,加快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
很多人注意到的细节是:去年和今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四川视察时均强调,四川要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作为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四川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优越的自然条件,有条件也有能力在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中展现更大的作为。
例如,在2020年至2022年,四川采取率先实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复垦复耕撂荒地、腾退园地等方式,确保了全省粮食产量连续3年超过700亿斤。而今年小春,全川夏粮总产量达90.52亿斤,同比增加3.18亿斤、同比增长3.7%,增幅居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第二位。根据各地测产情况,今年全省秋粮亩产有望增加20斤。同时,全省粮食仓储量位居历史高位……
“天府粮仓”如何更加充盈?去年底,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印发《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提出,通过扩面积、增单产等措施,到2030年,全川年产粮食将达到750亿斤、“菜篮子”产品生产基本实现现代化。
此外,《方案》还提出,要坚持粮经统筹,进一步拓展“粮仓”的范围。眼下,同步启动建设的“天府森林粮库”等专项行动,也让四川的食物来源从农田进一步向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沙漠等延伸,支撑四川践行示范“大食物观”的扎实底座。
粮票记录的历史已经过去,但承载的渴望正在走进现实。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成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