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四川省乡村振兴局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要更加注重省内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高质量发展”,要“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促进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县域城镇化,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
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后,全省大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了乡村全面振兴良好开局。但整体看,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城镇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城镇带动振兴发展的能力还不足。目前全省城镇化率为56.73%,而全省的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平均城镇化率、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城镇化率更低。因此,需要大力提高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城镇化水平,使其尽快跟上全省城镇化步伐。
积极推进就地城镇化。就地城镇化有利于通过城乡互动促进乡村振兴,因此应充分发挥就地城镇化人口转移成本小、转移后易融入、转移后亦可务农的优势,建立人口梯度转移机制。全面构筑以县城、中心镇、中心社区为龙头,以一般镇、特色小镇为辅助,“县、镇、社区”多层次立体推进的就地城镇化转移体系,在充分尊重农民市民化主体意愿的前提下,促进农村人口有序转移。重点以中心镇、中心社区为重要支撑点,培育具有一定区位优势、经济规模、辐射能力的建制镇和新型社区。关键要改革和探索中心镇、社区管理体制,增强中心镇、社区权能。此外,应积极探索以原居住地为中心,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实现农民生活方式城镇化,将农村土地、本村劳动力和回乡乡贤等整合成适合现状要求且能够良性运行的新社区,形成加速推进农村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倒逼机制。
强化县域要素吸附力。要素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向先进生产力地区集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县域经济实力总体较弱,要素吸引力比较劣势凸显。因此,应采取差异化策略,重点围绕县域要素吸附能力做文章。打通片区要素市场,抱团发展提升要素吸附能力。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契机,通过制定更高层级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片区发展规划,引导各县明确自身优势、特色,实现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借助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等契机,以“外部力量”挖掘培育“本土要素”。实施“本土力量孵化”行动,针对县域经济发展紧缺类型人才、技术等,积极与定点帮扶单位等合作,通过委托培养、组团指导等方式进行孵化;大力优化县域营商环境,保障要素“吸引住”“留得久”。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着力发现、培养、关爱各类企业家、经营人才,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公平竞争为要点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以产权保护为要点切实维护企业家、经营人才在当地合法权益。
以产业承接升级拓展就业空间。抓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重点帮扶的政策优惠窗口期机遇,既要以承接转移发展劳动偏密集型产业,拓宽劳动力短期吸纳容量,也要以创新升级、发展高能级产业,提高劳动力长期吸纳可持续能力。强化产业转移承接力度,支撑、拓宽城镇化就业吸纳空间,保障进城入镇农民生计。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强化产业转移帮扶政策,加大对帮扶县经济发展和产业承接的定向支持力度;布局绿色高能级产业,支撑县域高质量发展。发挥乡村振兴重点县生态优势,突出涉农首位产业,提升县域产业发展新能级。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示范乡镇、示范企业,推动“头部带动型”发展。找准、做大涉农首位产业,围绕重点产业链打造高质量龙头企业,促进县域之间分工协作和组群化发展,打造形成一批产业规模较大、市场占有率较高、龙头企业引领、配套集群化的跨县域涉农首位产业生态。突出产业融合,激发县域产业发展新活力。打破产业界限,以一二产融合兴业、二三产融合塑品、三产并进协同发展为导向,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县域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以国内大循环为契机,实施“农业+”计划,促进“农业+休闲康养”“农业+乡愁文创”“农业+生活服务”,建成一批农业多功能性开发特色示范镇。
降低公共服务辐射成本。既要提高城镇公共服务质量,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要避免公共服务“城、镇、村”三元分割。首先,主动适应人口流动趋势,在区域层面统筹建设机会均等的公共服务辐射“群”。统筹考察各区域公共服务的比较优势、人口分布,在县域人口聚集区、城乡结合部,布局一批包容性强、服务质量高、能面向周边农村辐射的高质量教育、医疗、就业服务群。其次,以“两项改革”为契机,在镇、村层面统筹建设机会均等的公共服务辐射“点”。抓住“两项改革”村镇合并的机遇,以中心乡镇、中心社区为辐射“原点”,建设城市公共服务延伸点,重点打造一批农村高质量公共服务示范乡镇、示范社区,以集中资源、层层带动提高服务辐射能力,减少公共服务均质化下成本高升的问题。(庄天慧)
【作者系四川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农村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研究》(20AZD079)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