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联系我们
四川禾田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Add.成都市武侯区星狮路511号大合仓B502
Tel.028-85196969
Fax.028-86740725
E-mail:hetian998@sina.com
您现在所在位置: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 行业资讯
“铁牛”上坡 老梯田变高产田
  2025/10/17  浏览 23 次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当履带式旋耕机在海拔千米的巴山陡坡上自如穿梭,当智能化育秧线以每小时2600盘的速度吐露新绿,当分散的“巴掌田”通过“五良”融合改造变成连片梯田……
  达州宣汉,这片曾被视为农业机械化“禁区”的丘陵山区,正以农机社会化服务为笔,在秦巴山脉间绘就一幅现代山地农业的壮美画卷。截至2024年底,该县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4.8%,5个万亩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区拔地而起,20余个乡镇实现大豆、玉米、油菜、小麦全程机械化生产。

政策筑基:真金白银激活“机遇链”
  “这24台履带旋耕机很符合宣汉地形,交付后既解合作社燃眉之急,又帮小农户破解‘买机贵、用工难’困局。”近日,宣汉县天生镇新芽村,新芽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向森林颇有感慨。
  这些“铁牛”的进山,得益于宣汉县三年累计投入的2027.23万元农机购置补贴。通过“自主购机、定额补贴、先购后补、直补到卡”的机制,该县已推广各类机具4.37万台(套),惠及农户3.71万户(次)。
  “政 策 不 是‘ 撒 胡 椒面’,而是要锻造一条从购机到用机、修机的完整产业链。”该县农机化推广站副站长朱有品说,今年,宣汉计划再建3个区域性服务中心,让“铁牛”进山更顺畅。

人才织网:本土专家串起“服务链”
  清晨的薄雾中,宣汉县新生农机专业合作社指导员李天禄背着工具箱疾行在田埂上。“王能山的耕田机卡壳了,他急得直转圈。”十分钟抢修后,机器轰鸣重启,老王连声道谢,李工摆手:“莫客气,下家还等着呢!”
  这样的场景,在宣汉的春耕夏抢秋收时节屡见不鲜。30 家农机合作社、245 家社会化服务组织、555名持证机手构成的“人才矩阵”,通过“理论+实操”双轨培训,让拖拉机、无人机、联合收割机等新型农机在巴山深处“落地生根”。
  该县摸索出“县职中大修+乡镇维护”的方法,小故障由“土专家”就地解决,大修则依托职中技术力量。既降低维修成本,又培养了一支本土队伍。

技术破壁:先进农机延伸“幸福链”
  “碎田变整田,成了致富田!”宣汉县胡家镇鸭池村村民赵全昌脚下的连片梯田,曾因零碎分散、地势起伏被撂荒多年。而今,通过良田、良机、良法、良种、良制“五良”融合改造,1.5万亩“巴掌田”变身宜机化标准田,8500亩集中连片示范区成为川东丘陵的“明星田块”。
  “过去插秧要弯一个月腰,现在育秧线4小时就能完成40亩地的秧苗供应。”该县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监事长桂刚指着达州市首条高速智能化育秧线说,该设备每小时可育秧2600至3000盘,日作业能力达1500亩,效率达到普通育秧播种机的3倍。“整条生产线仅需 4至5人操作,同等产能下可节省20个人工。”在作业季,这条育秧线可满足4.5万亩水稻种植的秧苗需求。
  近年来,宣汉县统筹整合产油大县、“天府菜油”和“以粮为主、粮经统筹”试点县等多项资金2000余万元,通过政府采购集中添置了涵盖育秧、耕整、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等环节的全程机械化设备700余台(套),有效解决了种粮大户“无机可用、无好机用”的困境。

□特约通讯员 张平


  上一条: 资阳市扎实开展高标准农田底数核
  下一条: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
[返回上一级]
四川禾田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蜀ICP备14015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