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联系我们
四川禾田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Add.成都市武侯区星狮路511号大合仓B502
Tel.028-85196969
Fax.028-86740725
E-mail:hetian998@sina.com
您现在所在位置: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 行业资讯
筑牢全链条节粮减损防线 夯实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根基
  2025/10/16  浏览 39 次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三农面对面
对话嘉宾>>>
  四川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程
对话背景>>>
2025 年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为10月13日至 19 日,与第 45 个世界粮食日(10 月 16日)联动开展。本次宣传周的主题是“粮食节约 人人有责”,倡导全社会形成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新风尚。
对话主题>>>
  新形势下,我省在粮食安全与节粮减损领域有哪些突出的实践路径和已有成效?四川将如何更好地扛起粮食安全重任,加快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记者:四川在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方面,有着怎样的认识和考量?
  王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强调“保障粮食安全,要在增产与减损两端同时发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的部署,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扎实推进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的明确要求,这既是党中央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也是四川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必须面对和解决好的重要考题。
  纵观千年天府农耕文明,“蜀粮济楚”“川米救荒”的历史典故,其背后依赖的是蜀地仓储体系在“少损耗”上的关键守护。民间流传的“仓满不丢一粒,囤尖不洒一颗”的农谚,更是早已将节粮减损的意识融入天府儿女的文化血脉。
  近年来,全省粮食和储备系统紧紧围绕“全链条”这一关键,精准施策,直面设施老化、技术滞后、服务断层等突出问题,努力攻克节粮减损的难关。
  记者:我们注意到,仓储设施是节粮减损的基础。请问,在破解“老仓扛不住、新仓跟不上”这一现实困局方面,我们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王程:粮食仓储是粮食流通的重要一环,粮食仓储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库存粮油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长期以来,我省部分地区的粮油仓储物流设施保障能力存在不足,尤其是一些县域粮仓面临气密性差、防潮层破损等问题,偏远地区还普遍存在粮食烘干设备短缺的困难。
  为此,我们着力从制度建设和资金投入两端协同发力。一方面,我们修订了《四川省国有粮油仓储物流设施保护实施办法》,并制定出台了《四川省粮油仓储设施项目建设管理办法》,为粮库的“退城进郊、汰旧换新”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规范指引。另一方面,我们加大了省级财政投入力度,累计投入补助资金8.52亿元,支持了37个粮库的新建和改造,新增高标准粮仓仓容202.4万吨。
  经过持续努力,截至目前,全省低温仓容已达到972万吨,高标准粮仓与低温仓容合计占完好仓容的比例提升至55%。“老仓漏损、新仓不足”的困境正在得到有效缓解。
  记者:除了硬件升级,科技在节粮减损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我们是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改变传统储粮模式的?
  王程:科技是驱动节粮减损的核心引擎。过去,许多粮库依赖“插杆测温、凭经验通风”的粗放管理模式,难以及时发现粮温异常、虫害滋生等问题,导致传统储粮损耗率居高不下。
  为了扭转这一被动局面,我们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大规模推进绿色低温储粮工程,并制定了《低温储粮技术操作规程》,将“智能通风、物理防虫”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到基层一线。
  例如,青白江粮库应用了浅层地冷控温技术,在夏季能将粮温从28℃稳定控制在18℃左右,粮堆内部署的数百个传感器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由AI系统进行智能监控和预警。绵阳市的17个库点完成了智能化升级改造,低温仓容占比超过90%,储粮损失率被成功控制在0.7%以内。
  目前,我们建立了覆盖全省政策性储备粮的监管信息化平台,1.6万路视频对粮食进出仓、粮食储藏等进行监控,实时掌握粮温粮情等情况,通过信息化监管梳理汇总分析粮食储存损失、损耗、溢余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置风险隐患,全省储存环节综合损耗率降低至0.4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2个百分点。
  记者:产后环节是减损的难点,尤其对于小农户而言。请问我们在帮助农户解决“晒粮难、储粮难”方面提供了哪些服务?
  王程:产后环节减损,确实是关乎农民切身利益和粮食安全的关键一环。由于四川盆地独特的高温高湿气候,每年水稻收割期与雨季重叠,收购的稻谷水分普遍较高,时间紧、数量大,“晒粮难”和“储粮难”问题非常突出,小批量湿粮常常面临烘干无门、存储无方的困境。
  针对这一老大难问题,我们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六大提升行动”,实施了产后服务能力提升系列项目,全面升级以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为核心的“五代”服务体系。
  截至目前,全省布局建设的347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持续发挥作用,日烘干能力达到 3.2 万吨,累计惠及农户11.6万户,每年烘干粮食近150万吨。这些服务中心的有效运转,正在逐步让广大农户“靠天晒粮”的历史画上句号。
  记者:接下来,四川在持续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进一步营造“粮食节约,人人有责”社会氛围方面,还有哪些规划和重点方向?
  王程:值此世界粮食日,为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吹响了奋进的号角。全省粮食和储备系统要扛牢政治责任,以“三个聚焦”再发力。
  一是聚焦设施下沉,持续推进产后服务能力提升,把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在粮食生产集中区,把科学储粮技术向种粮一线推广,让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享受现代储粮技术红利。
  二是聚焦技术落地,推广低温仓、智能监测等成熟技术,让每个粮库都有“减损利器”。
  三是聚焦文化浸润,把绿色储粮的科技故事、烘干房中的民生温度讲透,让节粮从“政策要求”变成全民自觉。
  全省粮食和储备系统将以“颗粒归仓”的较真劲,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全链条扎紧减损口子,为国家粮食安全扛起四川担当、贡献天府力量!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 整理


  上一条: 冲刺千亿级园区 助制造业提能级
  下一条: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
[返回上一级]
四川禾田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蜀ICP备14015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