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联系我们
四川禾田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Add.成都市武侯区星狮路511号大合仓B502
Tel.028-85196969
Fax.028-86740725
E-mail:hetian998@sina.com
您现在所在位置: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 行业资讯
“吨粮田”里 “五良融合”正在具象化
  2025/5/28  浏览 120 次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插秧机正在作业。

    

职业经理人牟崇伦说
“吨粮田”时间线
2012年
小麦亩产250公斤
水稻亩产400公斤
2024年
稻麦轮作模式
首次实现平均亩产1015公斤
2025年
小麦烘干后平均亩产约460公斤
水稻亩产目标600公斤以上
“吨粮田”支撑点
农田改造
机械作业效率得到提升
选好品种
扩大丰产稳产品种种植规模
技术助力
专家组传授高产栽培技术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苏杭 文/图
  “秧子不要栽得太靠边,到时候收割机不好收。”5月23日,崇州市集贤梁景土地股份合作社(以下简称“梁景合作社”)职业经理人牟崇伦在巡田时,发现工人补栽的秧苗距离田坎过近,当即发出提醒。
  嫩绿的秧苗刚扎进泥里,牟崇伦的目光已投向四个月后的丰收季。
  当前,我国正全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在承载全省粮食生产主要担当的成都平原,梁景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肩负着“吨粮田”高产示范片建设任务。而作为田间“老把式”,牟崇伦认为土地增产的潜力、目标产量的实现与育秧、移栽、收割等每个环节密切相关。唯有堵住任何可能影响产量的细微缺口,方能让“吨粮田”从规划变为现实。
低产田变“吨粮田”
田野上演“逆袭大片”
  “吨粮田”,即每亩年产1000公斤粮食的农田。这个听起来沉甸甸的数字,曾让牟崇伦不敢想象。“2012年我刚接手合作社时,小麦亩产250公斤,水稻亩产也只有400公斤。”如今回忆起这一数据,他的语气里带着几分不可思议。
  可如今,作为崇州重点培育的“吨粮田”生产经营主体之一,梁景合作社已实现了华丽转身。去年,全社2300余亩农田以稻麦轮作模式,首次实现平均亩产1015公斤,在成都建设“吨粮田”首年,用实打实的数据写下漂亮答卷。
  站在新起点,牟崇伦把目标又往上调了调。“小麦亩产450公斤,水稻亩产600公斤以上,这就是今年的目标。”今年,全社小麦烘干后平均亩产约460公斤,已超额完成阶段性任务,全年进度条跨过50%的关口。
  不过,谈及小麦收成,他仍有遗憾。“前期苗情、灌浆都很好,要是没遇那两场大风就好了。”成熟期连续两次大风导致近80%的小麦倒伏,造成不小的损失,让梁景合作社冲击小麦500公斤亩产的期待落了空。
  “今年还能实现‘吨粮田’吗?”面对疑问,牟崇伦语气笃定:“能!好品种、好技术加上基础设施兜底,水稻亩产600公斤不成问题。”望向连片的稻田,他的目光里透着对土地的熟稔与信心——这片被汗水浸润的田野,正孕育着新的丰收可能。
换良种使巧劲
丰收拒接“蛮干剧本”
  烈日当空,农机手操控着插秧机缓缓前行,“嗒嗒嗒”的机械声中,一株株秧苗被精准扎进泥里。最多两小时,眼前这片约6亩大的农田将被翠绿的秧苗覆盖。
  5月上旬,依托成都平原区水田恢复建设项目,梁景合作社的2000亩地完成了“变形记”。此前,最小面积仅半亩的田块被“重组”成至少5亩的大田。田埂少了,种植面积多了,机械作业效率得到提升。“而且沟渠贯通后加深加宽到40厘米×60厘米,更利于灌溉、排涝。”牟崇伦站在新修的机耕道上,细数农田改造后的变化,语气里透露出对增产的底气。
  面对可能遇到的极端天气,梁景合作社也提前以“加减法”做了回应。
  不仅淘汰抗倒伏能力差的品种,将水稻品种从8个缩减至3个,而且扩大丰产稳产品种种植规模。其中从崇州市粮油现代农业园区“长江上游优质粮油中试熟化基地”里引育推广的“荃优822”,因兼具丰产、米优质、抗逆性强等特性,栽种面积从去年的1000亩增至1500亩。
  更重要的底气来源,是“吨粮田”技术专家组传授的高产栽培技术。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马钧表示,肥料施用不科学是水稻高产栽培中的常见问题,对此牟崇伦深有体会。“以前时间来不及就不施底肥,直接插秧。就算施了,也没科学配方,基本苗质量没有保障。”他蹲下身,拨弄着叶片挺括、色泽油绿的秧苗说,在专家组指导下,合作社已在机插秧前同步施配方底肥。
插秧忙管护细
地头天天“闯关升级”
  成片相连的秧田里,七八个社员弯着腰,在插秧机容易下陷的田埂边角补栽秧苗,三四个社员正躬身,从水面捞起泡发的秸秆,为新插的秧苗腾出舒展根系与叶片的空间。
  对牟崇伦来说,插秧季画上句号后,真正的“农事大考”才翻开扉页。
  作为这片土地的“CEO”,牟崇伦的压力藏在每个农耕细节中。从施肥除草到水分调控,从虫情监测到田间管护,这些细枝末节都可能在十月,凝结成地磅称重系统上的数字。在此之前,他无法松懈。“但只要用心、管理得当,结果不会差。”他说。
  在水稻成熟前的百余天里,梁景合作社还要迎接多场特殊的“期中考”。
  作为全省“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行动的标杆样本,去年成都粮食综合亩产跃升至404.4公斤的历史峰值,高于全省均值26.2公斤,而达成“吨粮田”成就的梁景合作社,成为行业瞩目的“田间课堂”,是种植户、行业协会和主管部门的高频观摩点。
  “庄稼种得好不好,别人是看在眼里的,尤其是内行人。”牟崇伦清楚,每次观摩都是一场现场“大考”——秧苗株行距的整齐度、水肥药的精准用量、穗粒数与千粒重……方方面面都会被逐一推敲,他必须做好充足准备。
  正说着,一通“机器陷了”的电话打断了交谈。前往事发地的路上,记者发现相邻秧田里,普通农户用传统方式移栽的秧苗已窜至三四十厘米,但牟崇伦并不心急。“过了分蘖期,我们的秧子绝对长得比他们的好!”
记者手记
“吨粮田”背后的底气
  站在秧苗尚显稀疏的稻田旁,牟崇伦对实现“吨粮田”充满信心。
  这份底气,源自传统农耕方式和思维的深刻蜕变——当粮食生产从“差不多就行”的经验主义,迈向“差一点都不行”的精准时代,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的现代化理念,已如种子般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
  此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不再是抽象的政策表述,而是每一寸土地的改造、每一粒种子的选育、每一项技术的落地。最终,它们都会化作土地上奔涌而出的生产力。
  梁景合作社的“吨粮田”成长史也证明,农业的未来不在简单的劳动力叠加之中,而在科技要素的聚合之中;粮食安全的底气,不仅在播种面积增加的数字里,更在生产方式与农耕思维的变革里。
  当更多“牟崇伦们”习惯用智慧、科技耕耘土地,成都平原这片浸润着千年农耕文明的沃土,定会生长出更坚实的“天府粮仓”根基。



  上一条: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 《
  下一条: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
[返回上一级]
四川禾田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蜀ICP备14015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