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脱贫到乡村振兴 凉山要建示范区 |
2022/4/29 浏览 840 次 |
来源:四川日报
探访地: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
4月23日,“行走新巴蜀”四川日报全媒体采访小分队来到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如今,进入三河村的道路早已经过硬化,变成了平坦宽敞的柏油路。“以前,路是泥巴路,房是土坯房,家家户户都穷。”“这几年,我们的生活变化太大了……”采访中,几乎每个三河村的村民都有类似的表达。
脱贫摘帽以来,凉山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积极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区。□王荣升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云 何勤华
山村变化折射彝区巨变
在三河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凯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三河村易地扶贫搬迁一号安置点。一座座具有彝族特色的新房整整齐齐,新修的柏油马路通到每一户村民的家门口,房前屋后粉刷一新的文化墙让人眼前一亮……干净、整洁、漂亮,眼前的一切让人几乎忘记这里曾是深度贫困村。
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家里,床上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阳光洒在衣柜上,让人觉得干净舒心。2019年春节,包括吉好也求在内的三河村首批29户贫困户欢天喜地搬进安置点新家,分区的卧室、独立的厨房、干净的卫生间……当时,新房里的一切让村民们还不怎么适应。
“现在都适应了吧?最近生活有啥变化?”记者问一直笑眯眯的吉好也求。“适应了,生活变化太大了,说都说不完……”吉好也求一边回答,一边指着墙上一张张孩子们的奖状,向记者介绍道:“这是‘三好学生’、这是‘劳动之星’……”
旧貌换新颜,三河村的巨变是凉山彝区的一个缩影。过去五年,凉山105.2万贫困人口、2072个贫困村、11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三河村的变化同样也记录在位于西昌市的凉山州脱贫攻坚展览里。讲解员贾丽为记者分享了一组凉山州脱贫攻坚数据: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10633元,是2016年的3.5倍,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468个,35.3万人住进新居,解决44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和85.1万贫困人口生活用电问题。
乡村振兴路上日子会更好
“可以可以,空着也浪费,不如赚点钱。”记者在现场听到,村民里来有布爽快地答应了村干部电话里征求的意见。
什么事答应得这么爽快?李凯介绍说,三河村一号安置点29户农户中,因子女教育和长期外出务工原因导致12户农户住房闲置。村里把闲置房屋统一流转,让农户享受到租金收益。“现在正进行改造和内装。”
据了解,流转后的住房由三河村交给昭觉县现代农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代持,再由昭觉县农投公司招引凉山州大农国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运营有收益后,流转农户将按照一定比例分红。
“逐步稳定百姓的收入,村里还有新打算。”李凯介绍,除了种植、养殖业外,村里还要立足资源禀赋,把旧址、新居和村史馆串联起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就在记者快要离开三河村时,吉好也求的小卖部来了客人。两瓶矿泉水、一瓶饮料、一盒方便面。听到收款的语音信息,吉好也求露出憨厚的笑容。
脱贫以来,凉山州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3类人群”,建立州级管理员、县级审核员、乡级初审员、村级监测员“4支队伍”,畅通集中排查、农户线上线下申报、基层干部日常摸排、部门预警、关联监测“5个渠道”,常态化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
“一旦发现风险,我们立即有针对性地落实综合保障、产业就业帮扶、防返贫保障基金等帮扶措施,坚决防止返贫。”凉山州乡村振兴局局长段泽普向记者介绍道。
在西昌市阿七镇大田村,西昌市玉米种业现代农业园区的玉米正茁壮成长。4月初以来,园区已播种玉米近3000亩,预计5月初将播种六七千亩。依托“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这块金字招牌,创新推动玉米种业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建成玉米制种核心基地1万亩,带动全市玉米制种基地10万亩、良繁15万亩。
西昌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刘腾云介绍,园区采取“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佣+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样化组合模式,让园区核心区农户每年人均增收2000余元。
目前,凉山已经创建省级星级现代农业园区7个,建成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23个,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面积达654.6万亩,实现农业增加值425亿元。
|
上一条: 省乡村振兴局召开防止返贫监测帮 |
下一条: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 |
[返回上一级] |